微塑膠大量累積大腦!失智症患者腦中塑膠達20克,遠超其他器官
2025 年 05 月 16 日
109

塑膠已經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從食品包裝、飲料瓶到個人護理產品,幾乎無處不在。然而,我們也不知不覺地「攝取」這些塑膠。研究發現,塑膠微粒已存在於人體的肺部、肝臟、胎盤,甚至動脈內的脂肪斑塊。然而,最新研究揭示,大腦中的塑膠微粒累積量遠超其他器官,這一發現令人不安。
- A群:
來自美國新墨西哥州,包括 28 位 2016 年死亡的個案(平均年齡 45 歲)與 24 位 2024 年死亡的個案(平均年齡 51 歲)。研究檢測了這些個案的肝臟、腎臟和大腦 中的塑膠微粒,結果顯示大腦內的塑膠微粒濃度比肝臟和腎臟高出 7~30 倍,平均約 10 倍。
- B群:
來自美國東岸三個州,共 27 位個案,死亡年份分布於 1997~2013 年。將 A 群與 B 群相比後發現,大腦中的塑膠微粒濃度與年齡、性別或種族無關,唯一的相關變數是死亡年份——越晚死亡,大腦內的塑膠含量越高。
- C群:
12 位失智症患者(平均年齡 77 歲),他們的大腦內塑膠微粒濃度比 2024 年死亡個案高約 5 倍。其中位數為 26,076 µg/g,換算下來,相當於 腦內約 20 克塑膠,相當於 2 個 14 公升台北市專用垃圾袋的重量,這聽起來相當驚人。
研究進一步分析發現,大腦內主要累積的塑膠為聚乙烯(polyethylene),這是一種廣泛應用於水瓶、食品包裝和塑膠袋的材料。
雖然這項研究僅是關聯性分析,且樣本數仍有限,塑膠微粒是否直接導致健康問題仍待進一步驗證。但無論如何,減少塑膠微粒進入人體應該是一件值得推動的事。
如何降低塑膠微粒暴露?
✅ 避免使用塑膠瓶裝水,改用玻璃或金屬水瓶
✅ 減少使用塑膠食品容器,尤其避免用微波加熱
✅ 降低環境中的塑膠塵埃,例如減少塑膠材質的家用品
然而,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或許需要更大規模的國際行動,從源頭減少塑膠製品的使用。
參考文獻
Nihart, A.J., Garcia, M.A., El Hayek, E. et al. Bioaccumula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decedent human brains. Nat Med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4-03453-1
作者與醫師資訊
劉興政醫師
佳齡生活健康中心 醫療長
神經科專科醫師
身心科專科醫師
👉 點此預約門診掛號
專長:
● 失眠、焦慮、憂鬱、失智症、神經退化疾患
● 神經科專科醫師、精神科專科醫師
現職:
● 佳齡生活健康中心 醫療長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兼任主治醫師
經歷: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副院長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一般精神科 主任
學歷:
● 臺北醫學大學 細胞及分子生物研究所 博士
部定教職:
● 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系 助理教授
游家銘醫師
家齡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點此預約門診掛號
專長:
● 頭痛、眩暈症、神經退化性疾病、周邊神經病變、下背痛、神經痛、腦中風後遺症
現職:
● 家齡診所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兼任主治醫師
經歷:
●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仁愛院區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神經內科 門診部主任
● 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 新藥醫師審查員
學歷:
● 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系 學士
佳齡頻道:https://reurl.cc/gQm984
佳齡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spantw
佳齡LINE@:https://rink.cc/hxhzq
來佳齡遇見更健康的自己
Hold good health in any 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