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09 月 11 日
4322
爆炸的腦內小劇場:為什麼我總感覺越想越糟?認識反芻思考與擔憂,與自己好好和解
反芻與擔憂.jpg

林俐是某家公司的主管,她負責的一個重要的專案。專案進度不順利,讓她感到非常沮喪。回家後仍在想專案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可能會出現的後果。她開始自責,若自己能早點發現問題,就不會這樣了。她還想,若自己能更好地管理團隊,就不會出現這麼多問題。她越想越難過,甚至開始責怪自己不夠有能力。這些想法一直到睡前仍持續,覺得腦子停不下來,也輾轉難入睡。


您可能有跟上述例子類似的經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與挫折。在面對這些困難時,有些人會反覆回想,反芻(rumination)著過去已發生的事情,而有些人則會擔憂(worry)著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

 

反芻與擔憂都是一種對負面事件或情緒的反覆思考,這兩種反覆思考也跟我們的身心健康有關,不少人除了這兩種反覆思考外,會合併有焦慮或是憂鬱的症狀,或失眠等困擾。本文即簡介這兩種現象,以及可能的原因與困擾,還有面對這類思考模式的自我因應做法。

 

為什麼總是會反覆回想,在沒做什麼事情時特別容易這樣想,越想感覺越糟?
 

 

反芻(rumination)是指對過去發生的事情的反思,通常伴隨著負面的情緒,例如悲傷、罪惡感、憤怒等。反芻的人往往會不斷地回想過去的錯誤或失敗,並對自己進行批評與指責,但也常難進一步實際進行改變或解決問題。像有的人會反芻考試失利、被人批評、失戀等經驗。反芻常常會在腦中縈繞,停不下來,讓人陷在負面情緒中,久了會加重負面情緒,影響身心健康。

 

擔憂(worry)是指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的擔憂,通常伴隨著焦慮、緊張等情緒。擔憂的人往往會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壞事過度思考,會擔心發生不好的、最壞的結果,且自己沒有能力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感到焦慮不安。例如有人會擔心工作面試不順利、考試失常、或身體可能有嚴重的疾病等。擔憂可能會導致失眠、肌肉緊張、頭痛等身體症狀,也會影響到身心健康。


反芻與擔憂,有時會同時存在,有的人既會反覆地回想過去已發生的錯誤,又會擔心著未來,特別是當自己什麼事情都不做,或是放空時會出現,像是睡覺前或是剛睡醒時,會容易出現這些反覆的想法。這兩種現象其背後的真正機轉還未明,但已有不少心理學與神經生物學的研究,去關注到這兩種思考模式的原因。


有研究顯示,反芻容易與憂鬱症、廣泛性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同時出現,而擔憂比較容易出現在有廣泛性焦慮症的人身上。另外也有研究發現,比較常出現反芻症狀的人,未來發生憂鬱症或焦慮症的比例會比其他人高,對治療的反應也比較不好。

 

不過,即使如此,不代表您有這種現象就是有上述的身心疾病,這些仍要搭配其他的身心症狀跟對功能的影響來評估。
 


反芻的神經生物學原因
 

 

近10多年來,關於反芻的神經生物學研究比較多的發現是在於,反芻跟我們大腦的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network mode)的過度誘發比較有關。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network mode),執行控制網絡(executive control mode),以及顯著與情感網絡(Salient and emotional network)是三種常用於了解大腦不同部位間功能連結的網絡系統。執行控制網絡在我們必須要專注在某項活動,或是執行某一項任務時會被誘發,譬如從本來在放空,決定開始去把未完成的工作做完時,執行控制網絡會被誘發。


 

而所謂的「預設」模式網絡,主要是人在沒做什麼事情,或是做白日夢,或是開始出現自省,回顧自己過往,或是去評估自己與他人關係時會被誘發。也因此,反芻這現象容易在我們準備睡覺前,或腦子想放空沒在幹嘛時出現,而當若合併有對自己過往行為的省思,或是感到自責,或是被負面評價時,又會一同被強化。憂鬱症合併有反芻現象的人,其預設模式網絡與其他跟情緒有關的腦功能區會過度被誘發。
 

 

反芻與擔憂已造成日常的困擾,可以怎麼做來調整?

 

關於因應反芻或擔憂出現頻率過高,或因為這些狀態讓自己失眠,或是影響到工作或學習動機,或是加劇了憂鬱或焦慮症狀,可以先嘗試以下幾種方法自我調整。簡而言之,就是嘗試以我們腦中的執行控制網絡,來取代或讓預設模式網絡減少活化。
 

 

1.轉移注意力
 

當覺察到自己進入這種反芻的狀態時,讓自己離開當下的情境,去做一些讓自己注意力轉移或聚焦的活動上,這些活動最好是會讓自己覺得開心或有身體活動的活動,像是可去運動,伸展,整理房間,洗漱,或是泡個茶這類。

 

2.嘗試把反芻的想法記下,並具體化可做的小改變
 

 

反芻很容易跟我們過往的錯誤,或是為達到的期待,或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有關,然而反芻在腦中盤旋時,他並不會讓我們找到解決的方法或進行真的改變。嘗試把這些念頭記下來,觀察這些想法是什麼,並嘗試把這些想法,化成簡單的,自己可以做的小改變,並開始著手進行。
 

例如上述例子中的林俐,她可以更具體的把團隊管理目前的困難寫下,並想1-2個在她的位子上可做的調整,而這種調整可先從可能可看得到進展方式著手。

 

3.記錄反芻的負面的情緒,也嘗試找正面的事實

 

除了尋求改變或問題解決的方法外,也可以觀察在自己反芻的這些負面與批判性的過往中,是否有哪些比較積極正面的部分,是自己做到了但從沒注意到的,把這些部分記下來,也練習與自己和解。當這些念頭又再出現時,可以再把這些正面積極的部分內容拿出來看。

 

也可以為這種讓自己陷於反芻、不斷批判或自責的狀態命名一個名字(像是丁滿,木須,烏鴉...)當這種反芻的狀態又出現時,可以對它說,「謝謝他的提醒,您知道了。」

 

嘗試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人,對有要求完美個性特質的人,可能不一定容易,但可練習設定比較容易達到的目標,或練習欣賞自己不完美但屬於自己的部份。


 

4.透過正念或冥想,觀察自己反芻或憂慮時的想法與感受
 

目前坊間已有不少相關的課程,或是可自己練習的引導書籍或影音,可以透過正念的練習,去觀察正在反芻正在擔憂的自己,把注意力放在觀察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上,而不是任由自己被反芻的思緒所帶動漂流。在觀察自己之前,也有人會先做呼吸的練習,或是身體掃描等方法,讓自己更容易從反芻的狀態中轉移注意力到旁觀覺察的位置。此部分的練習,相對較為複雜,若能透過有正規訓練的治療師或是老師引導,會更容易練習與上手。


 

若自己調整後覺得效果有限,且除了反芻與擔憂以外,還出現了其他持續性的失眠,憂鬱,煩躁,或是身心症狀,也發覺自己的負面情緒變得更為全面性且蔓延,又影響到自己工作,學習,或人際或其他生活功能,則要考慮尋求身心科的評估與協助。



 


參考資料

想太多是會爆炸的:臨床心理師帶你打破過度思考和焦慮的循環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8885?sloc=main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093925?sloc=main
 

Health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worry and rumination: A meta-analysis.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21-75870-001

 

Depressive Rumination, the Default-Mode Network, and the Dark Matter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524294/

 


作者


 

 

 

 

 

 

 

 

沈眉君 醫師
嘉齡身心診所
身心科 主治醫師
👉 點此預約門診掛號
 

專長:
●兒童青少年精神疾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
●自律神經失調、失眠、憂鬱焦慮、一般精神疾病

經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研究醫師
●部立桃園醫院 身心科 主治醫師
●信安醫院 身心科 主治醫師

學歷:
●英國Tavistock Centre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 碩士
●中山大學  哲學研究所碩士
●高雄醫學大學 醫學系 學士
 


佳齡頻道:https://reurl.cc/gQm984
佳齡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spantw
佳齡LINE@: https://pse.is/4krd9z

您的安心託付,我們用心照顧
佳齡,加您 Empower health with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