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12 月 06 日
6880
孩子網路成癮怎麼辦?身心科醫師提供父母親4種方法預防成癮!
我該完全禁止孩子玩網路遊戲嗎?是父母常擔憂的問題。 對於出生就與網路一起成長的Z世代孩子們來說,網路遊戲,社群媒體等都是他們的日常, 完全制止孩子玩網路遊戲/手遊或電腦遊戲,可能也會扼殺孩子從遊戲中獲得正向益處的機會, 「如何健康的玩」或許是父母親可以著重的部分。 本篇主要提供父母在家可以運用的方法, 協助避免孩子更進一步發展出網路遊戲/遊戲成癮, 對其身心健康造成長期影響。
pexels-ketut-subiyanto-4473784.jpg

上篇提到父母親若擔心孩子在家可能有潛在的過度玩網路遊戲時,可以觀察的現象 ,與試圖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與緣由,本篇主要提供父母在家可以運用的方法,協助避免孩子更進一步發展出網路遊戲/遊戲成癮,對其身心健康造成長期影響。
 

我該完全禁止孩子玩網路遊戲嗎?

「玩網路遊戲」可以被視作是一個光譜,從健康有益的一端,到有潛在網路遊戲/遊戲成癮的風險,以及極少一部分另一端光譜已有網路遊戲成癮,且可能合併有其他精神心理困擾共病的情形。
 

對父母親來說,完全制止孩子玩網路遊戲/手遊或電腦遊戲,可能也會扼殺孩子從遊戲中獲得正向益處的機會,「如何健康的玩」或許是父母親可以著重的部分。
 

目前也有研究指出,適度且適合孩子心智年齡的遊戲能讓孩子感到愉悅,有成就感,或促進孩子社交關係等。

 

該如何預防孩子網路成癮?

以下同樣從「PC平方」(Priority, Control, Consequence)的角度,提供幾種父母親可以在家進行協助孩子的方式。

但要注意的是,若父母親在孩子玩遊戲的行為外,還發現孩子有以下需要警覺的表現,像是:

●    情緒行為的改變

●    夜間會熬夜玩遊戲

●    半夜爬起來玩遊戲

●    開始對其他活動變得不感興趣

●    開始出現為了遊戲說謊的行為

●    有其他精神心理困擾

●    使用非法物質

●    自傷意念與行為表現

若出現情況,則要更進一步考慮是否尋求心理專業協助。

 

1. 建立與維持其他替代性活動

電玩(網路或單機遊戲)已被認為是最能產生正向增強的娛樂活動之一,而遊戲製造商,也總是花資源與預算在研究如何勾住玩家,讓玩家們對該遊戲上癮的方法。


而在電玩之外,父母親要協助孩子尋找的,是找到同樣能讓孩子感到樂趣,也會願意持續進行的其他替代性活動,這些活動會讓孩子有正向酬賞,有成就感,且同時可以與週遭環境有所連結,就能漸漸地讓玩網路遊戲不是唯一選項。


活動的類型,則要看孩子的個性與興趣,以及家中可近、可利用的資源,但這類活動,避免是會讓孩子感到痛苦,或是容易感到挫折的活動,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活動無法產生替代性效果。


舉例來說,若孩子覺得踢足球很有趣,也從中找到樂趣,也會因這些樂趣而願意持續的練習或參加球隊,這類活動就可以是替代性活動;但是若孩子參加足球社團,純粹是因為爸媽覺得孩子太孱弱,或坐太久,認為孩子需要多運動而期待孩子參加,但孩子從中並未找到樂趣,也會覺得是被逼著去的,這類活動就不適合當替代性活動。


有時候,替代性活動可以從電玩版的遊戲,換成是桌遊實體版的遊戲,這類活動的內容與架構可能不變,但仍可能讓孩子從桌遊中找到遊戲的樂趣。    


最好從小在孩子還未養成電玩已是其唯一樂趣來源前,就能同時培養孩子進行其他活動的習慣。


2. 協助孩子練習自我控制玩網路遊戲頻率與時間

許多父母親在看到孩子無法自控玩電玩時,會直接地關掉或沒收孩子的遊戲,這類方式並非每一次都適用,目前研究父母親的這類限制方法,所得到的效果也有分歧。

 

這類方式對青少年來說,可能還會引發「禁果效應」,越是禁止孩子使用,孩子更會想辦法取得遊戲來玩。且孩子並不會從父母親的禁止,學會自我調控,並從這種自我調控歷程中,培養自我有能感。

 

針對孩子的年齡與發展狀況,與孩子討論讓其練習自我控制的方法,當孩子能做到時,也能夠提供正向的酬賞方法,而也可與孩子事先討論若無法自控時,相對應的後果。

 

父母親可讓孩子自己談談,他怎麼樣比較能做到自己調控玩遊戲的行為、他想到哪些方法,去討論怎麼樣可行。即使是要限制孩子玩電玩的時間,也應該事先討論清楚限制的方式與時機點。

 

正向的酬賞也很重要,譬如說父母親可與孩子討論,若孩子能做到週間有幾次能在遊戲時間到時就自動收好遊戲,沒有延遲,那在週末時可以增加遊戲時間或頻率;若沒有做到幾次,則週末玩遊戲時間要壓縮等。

 

這邊要注意的是清楚明瞭、具體可行、循序漸進,不要過於嚴苛大過孩子能力所及,像是要求本來習慣週間都要玩電玩的孩子週間都不准玩。此外,父母親也要考量到這些做法是否父母親能夠持續地監督或執行。

 

討論方法後可以用紙筆寫下,讓這些方法放在孩子隨時看得到的地方。

 

孩子可能會設想出很多方法來凹父母親,不管是多凹玩個五分鐘,或是耍賴,此部分則可以在討論方法時就給出一點彈性,但真的執行時,若父母親無法設定穩定且一致的界線,那會讓孩子持續挑戰這些做法。

 

孩子若逐漸地能做到自我調控,父母親也要提供正向的支持與鼓勵,而若孩子做不到時,父母親要先回過頭來想,是否訂定的限制方式超過孩子能力範圍。

 

3. 調整物理環境,降低刺激孩子想玩的衝動

不同於以往,許多人會到網咖去玩網路遊戲,現在很多人是在家玩,或甚至用手機玩電玩。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針對玩遊戲的環境做些調整,達到減少可近性的效果,協助孩子在玩遊戲時能有所限制。

 

譬如,父母親可以與孩子討論玩遊戲的時間,讓玩遊戲的時程安排,在某個孩子一定要進行的活動前,利用這種外在因素,來讓遊戲得以中止。另外可以在電視正上方設有時鐘或鬧鐘,讓孩子可看到時間;不玩遊戲時遊戲要收在看不到的櫥櫃中,不要散在地板上,刺激孩子想玩的衝動。

 

若孩子是用手機玩,則可與孩子討論,把遊戲app藏在資料夾中,或是討論某個時段,例如睡覺時或該做正事時,手機必須收在某個地方,地點最好是孩子不會輕易可取得的地點。

 

目前有許多電玩裝置,如降噪耳機,或頭盔等,能促進玩家的沈浸性效果,這些裝置可能讓玩家玩得更起勁,同樣的也可能會更難以自控。因此,父母親反而要考慮是否減少給孩子使用這類裝備。

 

4. 父母親自身作為典範,身教大於言教

父母親自己在家使用手機或玩遊戲的行為,孩子很容易就看在眼裡。

 

父母親在家要能自控,特別是在全家一起活動的時刻,像是一起吃飯時,要減少自己一直滑手機或玩遊戲的情況。孩子會模仿或跟父母親比較,覺得父母親標準不一,這些部分是父母親要注意的。

 

另外,也可以讓玩電玩成為促進家中正向互動的活動之一,像是父母親與孩子一起玩遊戲,討論遊戲中的內容或玩法等,讓彼此透過這過程,增加家庭樂趣與互動。

 

若您想進一步了解嘉齡身心診所,或是欲諮詢相關資訊,
歡迎來電或來信預約,將有專人為您服務,
提供最適合您的解決方案。

嘉齡身心診所營業時間:
◆週一至週五
早診09:00-12:00
午診14:00-17:00
晚診17:30-20:30
◆週六
早診09:00-12:00

電話:02-2721-1257
諮詢信箱:service@blueborders.com.tw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 205 號 B1
了解更多:https://praise.healthspan.com.tw/services


作者


沈眉君 醫師
嘉齡身心診所
身心科 主治醫師
👉 點此預約門診掛號


 

 

 


專長:
●兒童青少年精神疾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
●自律神經失調、失眠、憂鬱焦慮、一般精神疾病

經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研究醫師
●部立桃園醫院 身心科 主治醫師
●信安醫院 身心科 主治醫師

學歷:
●英國Tavistock Centre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 碩士
●中山大學  哲學研究所碩士
●高雄醫學大學 醫學系 學士
 


佳齡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spantw
佳齡頻道:https://reurl.cc/gQm984
佳齡官方LINE:@healthspantw

您的安心託付,我們用心照顧
佳齡,加您 Empower health with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