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胃鏡到底有多痛?與其聽別人說,不如在檢查前對胃鏡多瞭解一點
2024 年 06 月 06 日
154743
當被醫師告知必須照胃鏡時,您的第一個聯想是疼痛嗎?
您有可能耳聞過照胃鏡很痛、有可能看過被文字描述得繪聲繪影的照胃鏡過程,因此也很有可能,在從來沒聽過身邊真的有經歷過胃鏡的人親身描述下,就已經對照胃鏡產生了恐懼。
究竟照胃鏡是不是真如想像中那樣難以忍受、這樣的疼痛能不能夠以什麼方法減輕或者有沒有其他可替代性的選擇?
這些都將在本文列出的許多參考環節,以及多元的選項中,逐一解答,讓您對胃鏡的想像更貼近現實,並在這些實質依據下,由您自行判斷「照胃鏡到底有多痛」。
照胃鏡真的很痛嗎?
許多人照胃鏡感到最不舒服的,就是內視鏡要通過喉嚨,進入食道的那一刻。
我們的身體為了保護自己,會本能抗拒外來異物進入喉嚨,所以在觸及到舌根、懸雍垂或扁桃腺等口腔後方區域時,會引發咽喉反射,產生噁心或想吐的感覺。
而做胃鏡檢查,就是要讓內視鏡,一根直徑 9-10 mm 的軟管,通過這個只是觸碰就會引起嘔吐反射的區域,想當然爾是非常不舒服的體驗。縱使在喉嚨噴灑麻醉藥劑舒緩,還是仍舊會有難以忽略的異物感,持續在整個檢查過程中。
照胃鏡的過程 和可能感受到的疼痛
照胃鏡畢竟是一個侵入性的檢查,過程的確很難期待會是一個愉快舒服的體驗。但大多數人更關注的或許是,不舒服的感覺是否達到難以忍受的程度?
許多人對於照胃鏡最直觀的想像就是,一根粗粗的管子從嘴巴進入,深入胃部做檢查。再透過搜尋網路上各方的檢查心得分享、有經驗的朋友闡述等,逐漸形成對胃鏡的想像。
而當對一切檢查過程都實質上不甚瞭解時,就算 10 個人中只有 1 個人把照胃鏡的經驗形容得相當痛苦、可怕,在對未知的恐懼下,往往可能就放大了這個唯一的負面經驗,認定照胃鏡是超出自己負荷範圍的恐怖檢查。
然而,這樣的想像不僅對檢查時應保持放鬆的心情沒有幫助外,也忽略了醫師在過程中能提供的專業介入、醫療院所的協助以及其他可供選擇的方法,而這些才是檢查過程中可控制的因素,也往往是降低不適感的重要因素。
接下來的內容將逐一介紹可能經歷的過程,以及每個過程中的感受,協助想做、正在考慮做、或未來將要做胃鏡的人,在建立起概念的同時,也都有實質的客觀參照,對檢查有更具體的理解。
胃鏡檢查中
照胃鏡的檢查過程中,並不是所有步驟都會有感覺,程度從強烈到無感都有可能,以下分就3不同環節的動作描述當下的感受:
◆ 前端帶有鏡頭的軟管,經由喉嚨要進入到食道、最後抵達胃部的過程:
這個軟管進入體內的過程,往往被評價為感受最強烈的階段。受檢者在此時容易感覺到噁心,甚至有強烈的嘔吐反射。
另外,當內視鏡通過喉嚨時,受檢者需要配合吞嚥讓內視鏡能順利進入,其餘時間則都不能吞口水,否則會造成嗆咳。這需要受檢者配合醫師的指示,這個吞嚥的過程也會讓部分較敏感的受檢者感到難受。
然而,以上不舒服的感受,經過指示如果能夠配合,不適感大多數都能在胃鏡抵達胃部後停止或是可忍受。如果真的是非常敏感的受檢者,也可以考慮選擇無痛胃鏡檢查,換取舒服、輕鬆的檢查過程。
◆ 胃鏡抵達胃部開始做檢查時,醫師會將氣體打入胃部使其膨脹,以利觀察:
受檢者可能感覺胃部鼓脹被撐開,甚至不自主開始打嗝,此時要記得保持用鼻子吸氣,並放慢呼吸速度,以避免氣體不斷從嘴巴打嗝外洩。
◆ 在進行檢查的同時,若發現病灶處,可以馬上做切片或息肉切除:
由於腸胃道的神經並非在表面的黏膜層,因此不論是做切片或是息肉切除之處置,受檢者並不會有任何感覺。
胃鏡檢查後
檢查結束後,許多受檢者會在 2-3 天內,仍舊感覺喉嚨有疼痛感或是吞嚥有不適感,飲食的時候感覺尤為明顯,這是因為胃鏡進入體內時,如果太過緊張,或是喉嚨太用力,可能有摩擦到喉嚨、食道的緣故。
這樣的情形又以受檢者較無法放鬆的傳統胃鏡後,發生機率較高,然而只要疼痛在 2-3 天內逐漸恢復,都屬於正常範圍,不用太過擔心。
另外還可能會出現打嗝、腹脹腹痛,甚至血絲分泌物的情形,若程度並不劇烈,建議可以先做觀察,若症狀在數小時內漸漸緩解,就可持續自行觀察;但若是症狀未隨時間消解,甚至更加惡化,就應馬上回診或直接前往急診就醫。
照胃鏡 真實感受分享
關於照胃鏡的體驗,其實網路上也有很多網友願意主動分享,甚至在網路上熱烈討論、交換意見,因此本文也綜合參考了幾個網站,整理出幾個不同的想法與感受:
- 某社群網站上大多數網友認為,比起疼痛,更強烈的感覺是異物感無法排除、不舒服、想吐、噁心
- 內視鏡進入後,將精神專注在緩慢呼吸上,能夠幫助心情較不緊繃
- 要忍住不要吞口水,放鬆讓口水自然流出來,因為每次吞嚥除了會造成喉嚨更痛以外,也會引起反胃的感覺
- 檢查的當下就可能感覺喉嚨疼痛,檢查結束後大多數人也都有喉嚨疼痛 2-3 天的歷程,這段時間需要採用較溫和的飲食
- 某社群網站上有許多網友表示自己或家人直接選擇無痛胃鏡,過程毫無感覺,認為自費麻醉的幾千元花的非常值得,以後也會繼續選擇無痛胃鏡
- 檢查多在 10-15 分鐘內就能結束
- 照胃鏡的感受非常痛苦、強烈,且認為短短幾分鐘也無法忍耐的網友佔多數;相反地,認為照胃鏡不舒服但還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甚至無感的網友則相對屬於少數
- 有網友建議請家人陪同檢查,因為在檢查台上的不適感,與無法控制身體自然生理反射的經歷,會讓身體和心理在檢查後都感覺虛弱,需要心理支持與協助返家
- 因為無法預測每個人照胃鏡的反應或感受,網友建議先不要預設檢查結束後,能夠安排工作或繼續其他行程
有什麼方法 可以讓照胃鏡比較不痛?
胃鏡是目前檢查胃部病灶,仍舊無法被取代的一項檢查方式。因此若是因為害怕疼痛而一直逃避不去做胃鏡,到頭來恐怕得不償失。
而不管是在儀器、技術或檢查方式上,都有不斷針對照胃鏡時,可能產生的不適感,做出許多應對處理或改良。以下列出幾種改善照胃鏡體驗的方法,讓真的很怕痛或很擔心會有強烈不適感的人做參考:
◆ 全身麻醉:
無痛胃鏡採用的是靜脈注射全身麻醉,與無痛大腸鏡的麻醉方式相同,一樣是睡一覺醒來就可以輕鬆完成檢查,只要不是不能麻醉的高風險族群,都可以考慮。
目前做無痛胃鏡的人數比例約為一半,並且持續增加中。值得留意的是,無痛胃鏡的麻醉部分健保並沒有給付,受檢者須自行負擔約 4,000-5,000 元的自費麻醉費用。
◆ 注射腸胃道鬆弛劑(Buscopan):
在檢查前先注射腸胃道鬆弛劑,可以放鬆腸道肌肉、降低腸胃的蠕動,以利胃鏡在體內移動時,不會造成受檢者太大的刺激。
目前做胃鏡檢查時所注射的腸胃道鬆弛劑,是由健保給付,並且屬於國內照胃鏡的標準流程之一,只要沒有禁忌症,例如:青光眼、攝護腺肥大等,醫療院所都會在檢查前,幫受檢者施打。
◆ 喉嚨麻醉噴霧(Xylocaine Spray):
在咽喉反射的部位噴上喉嚨麻醉噴霧,以局部麻醉的效用,降低胃鏡通過喉嚨時,容易引起的強烈生理反射,只要緩解像是嘔吐或噁心的反射動作,就能減少內視鏡摩擦喉嚨與食道的次數,疼痛感也會相應減少許多。
與腸胃道鬆弛劑一樣,喉嚨麻醉噴霧也是由健保給付,且同樣為照胃鏡的標準流程之一;會由醫護人員在檢查前噴上,約莫數分鐘內就會發揮效用,若受檢者感覺麻醉效果不彰,也可主動提出增加麻醉劑量的要求。
◆ 選擇其他較細的內視鏡種類:
目前傳統胃鏡的直徑約為 9-10 mm,大約與一隻鉛筆的粗細度差不多,這樣的體積對於部分人而言,仍舊會在吞嚥或是檢查時,感受到強烈的異物感,而無法繼續完成檢查。
此時可以和醫師討論,是否改作無痛胃鏡,或是改選擇其他較細的內視鏡替代。常見的幾種選擇,可以參考下方段落的介紹。
對於怕痛的人,您其實可以選擇不同的胃鏡管
◆ 傳統胃鏡
傳統胃鏡直徑約為 9-10 mm,由喉嚨進入時,容易造成受檢者強烈的異物感、引起難以抑制的咽喉反射,導致受檢者噁心反胃、流淚、喉嚨被胃鏡反覆摩擦而受傷的結果。
然而,傳統胃鏡目前仍然是難以被取代的標準檢查方式,因為其擁有以下幾點特性,而這些特性是其他種類內視鏡,尚無法做到的:
- 管徑較大但也較為堅硬,能夠使檢查的更為深入完整,並且可操控性佳
- 檢查時拍攝的影像解析度較高,有利醫師做更為精確的判斷
- 打氣速度快,能縮短檢查時長
- 搭配之器械種類完整,能夠在檢查當下,發現病灶後可以立即進行處理,例如:息肉切除、切片檢查與止血等
◆ 經鼻胃鏡
經鼻胃鏡,又稱極細徑胃鏡,管徑約為 5.4mm。會由局部麻醉過的其中一個鼻孔進入,經過喉嚨、食道後,抵達胃部。目前在國內多用於少數咽喉狹窄患者、食道或上消化道狹窄患者,以及想要同時檢查胃部與鼻咽的受檢者。
經鼻胃鏡檢查除了管徑較小外,其進入胃部的路徑,也不會經過會引起咽喉反射的舌根後方,因此與傳統胃鏡相比之下,疼痛與噁心反胃的不適感會大幅降低。
選擇用經鼻胃鏡檢查時,與傳統胃鏡需臥躺不同,受檢者可以是坐著並且能夠保持與醫師進行溝通的姿態,並且可以請醫師使用局部藥物,使鼻黏膜消腫和達到局部麻醉的效果,讓檢查更為順利。但也可以跟一般傳統胃鏡一樣使用臥躺的方式檢查。
經鼻胃鏡檢查雖然可以大大避開傳統胃鏡常有的噁心、反胃與異物感,但若為非常敏感的受檢者可能一樣無法配合,且有影像解析度較差、軟管太細導致操作性較不佳等情形,因此雖然舒適度相對較佳,卻還無法完全取代傳統胃鏡。
◆ 膠囊內視鏡
膠囊內視鏡主要用於檢查上下消化道內視鏡皆難以到達的小腸,與做腸胃鏡相同的是,若為早上檢查,都須於前一晚開始禁食;抵達醫療院所後就將膠囊吞入體內。
膠囊進入體內後,會隨著腸胃蠕動移動,同時自行發射光源並自動拍照,並經由無線傳輸將影像發送至受檢者身上的無線電接收天線,最後統一將影像儲存於一個接收器。
膠囊內視鏡的檢查時間至少為 8 小時,期間將拍攝約 50,000 張的照片,最後經由糞便排出體外,因為膠囊內視鏡仍有 1% 的機率會滯留在腸道中無法排出,受檢者需留意是否有順利排出,若真的卡在體內,可能須以小腸鏡或手術取出。
膠囊內視鏡的好處是受檢者幾乎沒有感覺,檢查期間也能自由做其他事,但由於其不具操控性,只能任由腸道蠕動推進, 無法完整檢查胃部,僅有在進入較狹窄的小腸時可能才能拍攝較完全,但是也無法停留辨認與控制轉換角度,因此主要是需要檢查小腸深處是否有病灶發生時,醫師才會建議採用。
|
傳統胃鏡 |
經鼻胃鏡 |
膠囊內視鏡 |
管徑 |
9-10 mm |
5.4 mm |
11 x 26 mm |
檢查時長 |
3-5 分鐘 |
3-5 分鐘 |
8 小時 |
進入身體部位 |
口腔 |
鼻腔 |
口腔 |
不適程度 |
較高 |
較低 |
無感覺 |
台灣普及度 |
高 |
較低 |
低 |
適用對象 |
|
|
|
費用 |
若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則不需自費
|
若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則不需自費
|
若符合健保給付條件, 全自費金額約 5-7 萬元 |
除了麻醉 這些方法也可以讓照胃鏡比較不痛
◆ 喉嚨充分麻醉:
在喉嚨噴灑麻醉劑降低其敏感程度,是減緩咽喉反射,非常重要的步驟。
若受檢者感覺喉嚨麻醉未發揮效果,可以隨即向醫師反應,或是雖然有麻醉但軟管通過時,仍然感覺非常強烈,也可以向醫師要求增加噴灑麻醉劑次數,但無法期待能夠麻醉到毫無感覺的程度。
◆ 醫師技術:
醫師的經驗與技術,決定了胃鏡在通過喉嚨角度時的順暢度與熟練度,並且可以避免胃鏡在體內不必要的牽引和拉扯。如果能快速又精準地完成檢查,也能減少受檢者忍耐胃鏡在體內的時長。如果本身或是親友已經有接受過類似檢查,也可找熟悉信任的醫師來執行檢查。
◆ 受檢者心情放鬆、配合度高:
若受檢者心情較為緊繃,有可能無法配合醫師指示動作,反而拉長檢查時間。
更甚者若情緒躁動激動,造成身體亂動或不斷吞嚥時,會增加胃鏡與喉嚨摩擦的次數與力道,提高受傷的機率、加劇檢查過程中的痛苦,並且這樣的晃動也會影響擷取胃鏡影像清晰度,增加判讀的困難。
◆ 檢查前禁食 8 小時以上:
禁食 8 小時是為了確保胃部的食物都已經清空,若胃部仍殘留有食物殘渣,除了會影響醫師觀察病灶的準確度外,在檢查過程中也會增加嘔吐的風險,而嘔吐反射正是做胃鏡檢查最不舒服的症狀之一。
未禁食完全而有食物殘留時,也會在檢查過程中嗆到或嘔吐時,增加異物吸入肺部的可能性,有導致吸入性肺炎的風險。
◆ 醫護人員同理心:
醫護人員從旁的照護與協助,與受檢者能否放鬆做檢查,有著相當大程度的正向關係,若醫護人員表現專業與同理心,便容易讓受檢者感到安全與放鬆,降低檢查過程中的焦慮不適。
參考資料
Atar M, Kadayifci A. Transnasal endoscopy: Technical consideration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World J Gastrointest Endosc. 2014 Feb 16;6(2):41-8. doi: 10.4253/wjge.v6.i2.41. PMID: 24567791; PMCID: PMC3930889.
作者
佳齡健康
佳齡健康以預防醫學為基礎,運用數據科學預測風險,以動得勤、吃得對、想得開、睡得好、病得少為目標,提供每位顧客客製化健康方案,幫助顧客 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延展健康壽命的跨度(Healthspan Lifestyle)。
提供最高品質的服務與產品是我們的使命,並將致力成為預防醫學健康促進與健康生活型態的典範。
審閱醫師
曾亮瑋 醫師
醫療背景
●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公共衛生研究所 碩士
資歷
● 佳齡生活健康中心 內視鏡中心 主任
● 臺大醫院 胃腸肝膽科 兼任主治醫師
● 臺大癌醫 胃腸肝膽科 兼任主治醫師
● 臺大醫院 內科部 住院醫師
● 臺大醫院 胃腸肝膽科 總醫師
● 輔大醫院 胃腸肝膽科 主治醫師
● 東京醫科大學 內視鏡研修
專長
● 慢性 B/C 型肝炎及肝腫瘤之診斷、治療及追蹤
● 腹部超音波
● 內視鏡超音波診斷及內視鏡超音波導引細針切片術
● 治療性內視鏡如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胃及大腸息肉切除術、內視鏡止血術等
若您想進一步了解佳齡健檢中心,
或是欲諮詢相關資訊,
歡迎來電或來信預約,將有專人為您服務,
提供最適合您的解決方案。
佳齡健檢中心營業時間:
◆ 週一至週五
07:30-17:30
◆ 週六
07:30-12:00
電話:02-2721-1256
諮詢信箱:service@blueborders.com.tw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 205 號 B1
認識佳齡:https://joyce.healthspan.com.tw/
佳齡頻道:https://reurl.cc/gQm984
佳齡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spantw
佳齡LINE@: https://pse.is/4krd9z
您的安心託付,我們用心照顧
佳齡,加您 Empower health with us